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人才培养 >> 专业建设 >> 正文

许昌学院重点专业建设 验收总结

作者:   编辑:王轩   审核:    时间:2020-10-04 点击数:





所属学院: 城乡规划与园林学院

专业名称: 测绘工程

专业负责人:   吴国玺

联系电话: 13949816970








许昌学院教务处制



一、项目建设概

1建设目标

立足许昌,面向河南、服务全国。紧紧抓住河南省及许昌市工程建设的机遇,强化专业建设,培养符合地方经济发展的应用型测绘人才。将本专业建设成为师资力量雄厚、实验条件先进、学生水平出众、专业特色明显的省级重点专业,成为我省测绘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基地,测绘工程专业教学示范中心,教学改革的先行者,为专业认证奠定基础。

2、建设思路

以满足测绘工程专业认证条件为目标,以我校“地方性、应用型、服务性、国际化”的办学方针为指导,以转型发展为契机,坚持“教学神圣、崇尚学术”的办学理念,针对目前许昌学院测绘工程专业建设中存在的不足,根据测绘专业自身已有条件和招生规模变化情况,将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现有教师队伍结构,加大对新进年轻教师教学及专业能力的培养,积极引入本专业高层次学科带头人,进一步改善已有实验室实验条件,完善仪器配置,积极开展校内外综合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制定创新人才培养制度,引导学生参加科研工作。

3、建设方案及落实情况

学院成立专门的“测绘工程重点专业建设”领导小组,负责项目的组织、协调和实施。在明确专业建设目标,理清专业建设思路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专业建设实施计划。具体建设措施如下:

3.1、建设方案

3.1.1树立全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目标

从重视知识的传授、智力的培养向重视能力、情感的培养转变; 从以学习知识为主的“知识目标观”向以学习方法为主的“能力目标观”转变; 从“培养知识型人才观”向“培养创新型人才观”转变。

3.1.2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1)加强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是专业教育的基础, 通识教育的系列课程还要能满足后续专业教学的需要。通识教育课程涉及的应该是基础性、综合性、有效性以及可迁移性都比较强的知识。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具备对今后快速变化的社会的适应能力。

2)专业课程的精简与整合

整合、重组课程无疑是构建测绘专业培养方案时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要给学生整体性的知识, 同时注重其他学科知识对测绘学科的影响及在测绘学科领域中的应用,要在精选知识、交叉融合上合理安排课程,搞好整体优化。不能将新知识机械地叠加或简单地照搬相关专业的课程。

3)要增加一些测绘新技术应用方面的课程

让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前沿技术与发展动向, 主要测重于测绘新技术的应用,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每一门课程还要作进一步的精选、整合和精简, 新的内容是学不完的,关键是要善于从“广而博”中选择、重构“少而精”的教学内容, 着重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但更为重要的是,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课堂教学不可能解决学生关心的所有问题, 对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应该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学, 一方面缓解了学时的压力, 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的自我探究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3.1.3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测绘工程专业同其它专业相比尤其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因为实践是创新的基础。应该彻底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构建科学合理培养方案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必须为学生构筑一个合理的实践能力体系, 并从整体上策划每个实践教学环节。这种实践教学体系是与理论教学平行而又相互协调、相辅相成的。

第一, 受实验学时的限制,很多实验不能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有充分的时间亲自动手, 因此, 应增加实验室的开放时间,让每个大学生都能经过多个这种实践环节的培养和训练, 这不仅能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技能与实践能力,而且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很有好处。

第二,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综合性、设计性、创造性比较强的实践环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我探究能力,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

第三,从长远的观点来看, 实践环节应尽量与测绘单位的生产实际相接合。

3.1.4改变教学模式,推行“数字化”学习

数字化学习实际上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基于网络的多媒体学习”、“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相整合”。当具有明确教育目标且训练有素的教师把具有动态性质的数字内容应用于教学的时候,它将提高学生探索与研究的水平, 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与效率。数字化学习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突破难点的能力, 拓宽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有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教师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的全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3.1.5 培养稳定合理的师资队伍,推进科研和教研活动

教师队伍亟待加强建设,一方面是授课老师走出去与相关院校交流学习,培养双师型人才,吸取优秀典型的案例,通过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积极争取科研项目,让学生参与真实课题,通过科研项目反哺教学。另一方面,是请进来,结合一课双师制度吸取企事业优秀人才到高校给大学生授课,在实验项目开展中提高真题真做的比例。

1)完善梯队结构,科学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建立健全师资培训制度,加大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

   2)建立青年教师培训制度及导师制。建立专业课教师的“传”、“帮”、“带”机制,扶持青年教师尽快成为教学、科研的骨干。委派师德高尚、业务过硬的教师在各个环节上对青年教师实行全程指导和帮助。

3)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教学观摩和教学竞赛,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4)树立科研为教学服务的意识,做好科研成果的教学转化工作。教师本人将自己学科最热点问题,最前沿课题自己的体会及自己科研的精神融入到教育教学中去,教师个人自主的从事科研转化为教学的工作,教师本人必须积极主动的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

3.2落实情况

3.2.1“学生为中心”,树立新的“研究导型教学模式”

改变了过去以“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授课→理解→巩固→运用→评价)”,引入了“研究导型教学模式(问题→探索→报告→答辩→评价)”,重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多门课程已经开展了相关的探索工作,例如《测量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学生首次接触测量专业知识的课程,该课程在让学生理解基础理论的同时,还需要让学生学会基础的仪器操作技能。因此该课程改变了过去以理论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采用项目化教学模式,设置多个情境模式,采用以赛代考,一切从实战出发,利用国家测量比赛评分模式,对学生进行定量化考核。该课程即采用研究导型教学模式开展教学,设置多个发现问题、学生探讨、方案汇报、外业实操和答辩评价环节,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


3.2.2充分整合现有课程体系

1)加强基础课程建设

   “基础理论-仪器操作-数据获取-数据处理-数据应用”作为四年基础教学的主线,以此来保证学生今后发展的专业基础知识。

  2)增设选修课程

   扩大选修课门数及学分,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调动教师开设课程的积极性。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减轻学生考试压力,提高学习的兴趣和自学能力。

3)从内容建设、队伍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教材建设等方面,加强精品课程和重点课程建设,积极改革课程考试和成绩评价方法。


3.2.3 完善现有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开放性实践内容

校院系十分重视实践教学硬环境的建设工作, 随着测绘实验室建设的推进, 实验中心的成立目前,实验中心常规的水准仪 经纬仪和全站仪的数量均能保证教学要求, 还配备了一定数量的高水平仪器, 如电子水准仪、高精度全站仪、GPS 接收机、高光谱成像光谱仪、多基线数字近景摄影测量系统、全数字化摄影测量系统等。

随着现代大学生知识结构的改变,专业课程课时的压缩, 实践课时也随之减少; 另外, 部分贵重仪器由于数量限制只能演示,无法让每个学生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这种在固定时间,固定空间内完成固定实践内容的教学模式使实践教学效果与实践能力大打折扣。为了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级测绘工程人才,采取了开放实验室 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和测绘实践创新能力大赛等机制改善实践教学软环境。随着学校对实验室开放力度的推进,各种专业测绘软件的开放,GPS网络教室建立,虚拟(仿真) 实践平台的构建和实验教学模式改革的加强,以及测绘实践教学多媒体资源建设(包括实践操作视频、原理动画、模拟实验、工程案例分析等),实现了实验时间开放、实验内容开放、实验方法开放、实验手段开放,缓解了仪器少与学生多的矛盾,增加了学生实验的时间, 解决了测绘实践看天而行的难题,为学生自主实践,熟练数据处理软件创造了条件,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独立思维空间和创新研究的机会。

3.2.4充分利用网络学习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持续互动学习模式

多门专业课程,包括《测量学》、《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遥感原理与应用》、《大地测量学》等,充分利用现有网络学习平台(微助教、雨课堂、超星、钉钉、腾讯视频等),利用其实现对学生的全流程、定量化的评价。在线完成阶段测试、点名签到、ppt共享、作业提交、话题讨论、视频回放等功能,达到师生在线良性互动的目标。同时,结合线下课堂学习方式,采用项目教学和课堂翻转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初步开展模拟仿真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外业实习受天气因素干扰的问题,并得到学生一致好评。

1)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引领学生自主学习。根据课程性质和教学内容,开展多媒体辅助教学和网络教学,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积极倡导并尝试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方法。组织学生积极开展创新性实验,开展社会实践调查,参与科学研究,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改革课程考核方式。采取理论笔试、网上测试、实验方案设计、实际操作、课程论文、课程讨论答辩等多种考核方式,全面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4)定期开展系列活动。(学术报告、学生读书论坛、演讲比赛、测绘技能大赛、GIS技能大赛等),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5)毕业达成度定量评价。针对毕业要求,对课程权重进行赋值。

3.2.5 加强学术/教学交流,促进科研反哺教学

定期开展学术交流和教学能力提升交流活动,组织相关专业教师集体听课评课,及时反馈教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指导其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通过“博士论坛”形式,加强教师间跨专业,跨学科学术交流,激发教师科研灵感。充分调动教师开展科研教学项目申报工作,在此同时,建立了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相关制度,一方面解决教师科研项目缺少人员问题,另一方面,有效提升专业学生动手和紧跟专业发展前沿知识的能力。在课堂授课过程中,结合最新科研成果,将基础专业知识和理论与行业动态、应用前沿挂钩,拓宽学生专业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项目建设举措及成效

1、专业师资

1.1 教师教学竞赛获奖

1)2017

1钱跃磊,荣获第九届河南省高等学校测绘类专业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二等奖;

2钱跃磊,荣获第九届全国高等学校测绘类专业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一等奖;

3殷学永,荣获第九届全国高等学校测绘类专业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一等奖;

4高歆,荣获第九届全国高等学校测绘类专业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二等奖;

5高歆,荣获第九届河南省高等学校测绘类专业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二等奖;

6殷学永,许昌学院应用型课程设计大赛一等奖。

2)2018年

1钱跃磊,《测量学》在许昌学院第一届应用型课程设计竞赛荣获一等奖;

2钱跃磊,第三届西浦全国大学教学创新大赛优秀奖;

3钱跃磊,第八届全国应用课程建设大讲堂说课展示一等奖;

4韩杰,许昌学院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

5殷学永,河南省教育系统教学技能竞赛一等奖;

6殷学永,河南省教学标兵。

3)2019年

1韩杰,荣获第十届全国高等学校测绘类专业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一等奖;

2韩杰,荣获第十届河南省高等学校测绘类专业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一等奖;

3韩杰,荣获许昌学院首届系主任说专业竞赛一等奖;

4韩杰,荣获2019年全省教育系统教学技能竞赛二等奖。

1.2 教师进修

关小果,2017-至今,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在读博士。

1.3 双师型教师

1李京忠,2018,晋升双师型教师;

2高歆,2019,晋升双师型教师;

1.4 科研获奖

1韩杰,2019,河南省优秀科技论文一等奖、二等奖,2020年一等奖;

2申怀飞,2018,河南省优秀科技论文一等奖,2019年二等奖;

3李京忠,2018,河南省优秀科技论文二等奖

1.5 博士引进

12017年,李京忠-西北大学-博士,张鹏飞-中科院新疆生地所-博士;

22018年,申怀飞-南京大学-博士,许淑娜-武汉大学-博士。;

32019年,林晓光-中科院青藏高原所-博士后。

1.6 职称晋升

1申怀飞,2019,晋升副教授;

2殷学永,2018,晋升副教授。

2、人才培养模式

1)与企业签订校外实习就业协议

12018,河南世纪国科空间技术有限公司;

22019,武汉集益思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32019,中绘云图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2)教育教学改革

1申怀飞,2019,现代学徒制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许昌学院;

2石宏斌,2019,测量学实习虚拟仿真方法研究,许昌学院;

3武静,2019,《GNSS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改革探索,许昌学院;

4高歆,2019,《GIS项目管理》案例化教学改革研究,许昌学院;

5石宏斌,2020,测绘实践教学仿真平台构建,许昌学院;

6吴国玺,2018,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风景园林人才培养,许昌学院;

7殷学永,2018,《遥感数字图像处理》应用型课程建设,许昌学院;

8李京忠,2018,基于数据挖掘的网络学习行为分析及其教学策略研究,许昌学院;

9王轩,2018,许昌学院GIS特色专业建设研究,许昌学院;

10钱跃磊,2017,基于注册测绘师职业资格考试的“控制测量学”课程教学研究,许昌学院;

11韩杰,2018,地方应用型高校测绘专业学生专业技能提升途径探讨,许昌学院;

3、课程教材

1)教材出版

1李京忠,陕西地理/中国省市区地理,2018,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石宏斌,地面激光点云模型构建原理,2017,测绘出版社;

3韩杰,面向应用的航天遥感科学论证理论、方法与技术,2018,科学出版社。

2)课程改革建设

1石宏斌,2020,《测量学》,线上教学优秀课程,许昌学院;

2申怀飞,2020,《数字高程模型》,线上教学优秀课程,许昌学院;

3钱跃磊,2020,《测量学》,第一批示范性应用型课程,许昌学院。

4、人才培养

1)学生获奖

1贾朝阳、赖云露、丁爱全、王瑞斌,2018,第五届全国高等学校大学生测绘技能竞赛之数字测图项目 特等奖;

2贾朝阳、赖云露、丁爱全、王瑞斌,2018,第五届全国高等学校大学生测绘技能竞赛之二等水准测量项目  一等奖;

3王震、廖祥科,2018,第五届全国高等学校大学生测绘技能竞赛之程序设计项目 一等奖;

4贾朝阳、赖云露、丁爱全、王瑞斌、王震、廖祥科,2018,第五届全国高等学校大学生测绘技能竞赛之团体项目 特等奖;

5冯利杰、张帅、吴晓雯、马治成、刘小玉,2017,河南省首届无人机摄影测量与遥感大赛中荣获一等奖;

6贾朝阳、王肖、赵领、薛明辉、张名、陈芳霖,2017,第十三届“挑战杯”河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荣获三等奖;

7贾朝阳、赖云露、丁爱全、王瑞斌、王震、廖祥科,2018,“中海达”杯第五届河南省高等学校大学生测绘技能竞赛团体总成绩一等奖;

8贾朝阳、赖云露、丁爱全、王瑞斌,2018,“中海达”杯第五届河南省高等学校大学生测绘技能竞赛数字测图 一等奖;

9王震、廖祥科,2018,“中海达”杯第五届河南省高等学校大学生测绘技能竞赛测量程序设计 二等奖;

10谢康旭,2018,2018中国工程机器人大赛暨国际公开赛 一等奖。


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改进方向

1、“双师型”教师数量较少

培养既有较高理论教学水平又有熟练操作技能的“双师型”教师,有利于进一步推动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更好地实现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虽然本专业以有部分教师已经被认定为“双师型”教师,但是整体而言本教师队伍仍较为年轻化,大多是刚刚博士/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就直接进入教师角色,还缺乏一定的工程经历。

2、实验室建设存在不足

虽然本专业目前已经具备工程测量实验室、大地测量实验室和GIS开发实验室等,但是这些实验室的建设仅能基本满足本科生的教学实验。但对于学生开展创新性实践而言,仍存在明显不足。例如,摄影测量与遥感实验室和无人机飞行仿真实验室,无论是硬件设备还是软件运行环境,均以老旧,无法满足对数据处理速度和精度的要求。因此,对于实验室建设中存在的不足,未来将会加大资金投入,在现有实验室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和升级,最终满足学生创新性、自主性实验要求。

3、实践设备急需更新

实践教学设备较为陈旧,主要涉及传统测量仪器的操作,包括水准仪的认识与使用、等外水准测量、四等水准测量、导线测量、地形图的测绘和点位放样等。虽然已经增加了无人机测绘、GNSS、施工放样等新的实践教学设备,远不够技术发展和设备陈旧的速度,急需学校层面支持实验实践设备的更新。

4、合作办学模式急需新思路

校企合作没有有力的政策及财政支持。现在校企合作大多是自发性的行为,这些合作大多是短期的、不规范的、靠感情和人脉关系维系的低层次的合作,未能形成统一协调的、自觉的整体行动,合作的成效参差不齐。虽然校企合作倍受政府、院校、企业、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关注,已经成为评价院校和培训成果的重要内容之一,但至今仍没有完备的体制、机制和制度的保障,缺乏统筹规划,统一布局,缺乏强有力的财政和政策支持。急需学校在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方面给予更为有效的解决方案。

5、教材建设初有成果但动力不足

教材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有:①省级以上精品课程数量偏少,且现有校级精品课程还未充分发挥示范作用,网络教学资源不足;②目前教师多是在参编教材,主编或组织谋划的教材偏少,有待进一步加强;③双语教学目前还没有正在启动,与发展需求仍有很大差距。

今后计划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决:①进一步重视课程建设,发挥精品课程的优势和带头示范作用;②加大力度支持、鼓励教师出版实用性和应用型强的自编教材,争取自编教材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明显提高;③积极培养双语教学师资,推动双语教学。


版权所有:许昌学院 地理与空间信息学院

地址:许昌市八一路88号 理科综合楼

邮编:461000 电话:0374-2968710